首页    中心概况    中心动态    中心管理    实验教学    仪器设备    教学实习    教学科研成果    标本馆    下载中心    对外交流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教学实习>>野外实习>>正文
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植物学1组实习报告
2015-06-23 12:35  

 

贵州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

 

 

 

 

2015年赤水野外实习报告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    业:生物科学、生物工程

             级:2013

             名:植物1

         指导教师:彭涛 老师

             间:20155

 

 

 

假苹婆

门: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锦葵目 Malvales梧桐科 Sterculiaceae苹婆属Sterculia假苹婆 S. lanceolata

标本详情:于贵州省赤水市采集标本,编号:2013010188;植物学名:Sterculia lanceolata采集人:赤水植物一组采集,采集时间:2015/04/018

地点:贵州赤水市保护区甘沟.

植物生长境况描述描述:喜光,喜温暖多湿气侯,不耐干旱,也不耐寒,喜土层深厚、温润的富含有机质之壤土。

植物简介:

由于假苹婆结果的期间与中国七姐诞相近,故称为七姐果。亦有人用苹婆和假苹婆的果实作为七姐诞的祭品,花期45月。假苹婆常长于山谷溪旁。叶:叶具柄,近革质,椭圆状矩圆形近披针形,长715厘米,宽2.57厘米,全缘,秃净;叶柄长1.53.5厘米。花:圆锥花序分枝多,柔弱,无柄,腋生,通常短于叶,多少被以绒毛,萼5裂几达基部,裂片矩圆状披针形,长约6毫米,雄花的较短,扩展,淡粉红色,外被星状小柔毛;雄芯柱短于萼而通常内弯,花药10枚,近无柄,生于雄芯柱的极短裂片的外面,形成一顶生的圆头。蓇葖果稍被茸毛,近于无柄每个指,矩圆形,长2.55厘米,宽121.5厘米,鲜红色,有黑褐色的种子15颗,花期:4月。

 生长特征:乔木,小枝幼时称为毛。叶椭圆形、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9-20厘米,宽3.5-8厘米,顶端急尖,基部钝形或近圆形,上面无毛,下面几无毛;侧脉每边7-9条,弯拱,在近叶缘不明显连结;叶柄长2.5-3.5厘米。

 圆锥花序腋生,长4-10厘米,密集且多分枝;花淡红色,萼片5枚,仅于基部连合,向外开展如星状,矩圆状披针形或矩圆状椭圆形,顶端钝或略有小短尖突,长4-6毫米,外面被短柔毛,边缘有缘毛;雄花的雌雄蕊柄长2-3毫米,弯曲,花药约10个;雌花的子房圆球形,被毛,花柱弯曲,柱头不明显5裂。

 蓇葖果鲜红色,长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5-7厘米,宽2-2.5厘米,顶端有喙,基部渐狭,密被短柔毛;种子黑褐色,椭圆状卵形,直径约1厘米。每果有种子2-4个。花期4-6月。

 

 分布地区:广东;广西;云南;贵州;四川。原产我国华南和西南中南半岛,为湛江市的主要乡土树种。

在贵州产于兴义榕江兴仁册亨望谟安龙罗甸黄果树等地;生于海拔170~1000m的山谷、山坡、山沟阴处、疏林地、灌木丛中或密林中。在喀斯特山地上生长良好。 

备注:本植物在广州极常栽培,间亦有野生的,果略似苹婆而小

主要价值:1本种的茎皮纤维可作麻袋的原料,也可造纸;种子可食用,也可榨油。

2:根、叶:甘,微温。舒筋通络,祛风活血。用于风湿痛,产后风瘫,跌打损伤,腰腿痛,黄疸,外伤出血。散瘀止痛

3:树干通直、树冠球形、翠绿浓密、果鲜红色、下垂、观赏价值高,可作园林风景树和绿荫树,属十分优良的观赏植物。假苹婆蓇葖果已在城市绿化中广泛应用,适应城市环境。宜用作庭园树、行道树及风景区绿化树种。

 

繁殖方法:播种繁殖:当假苹婆果成熟开裂时,即可带果采下,剥出种子,不宜在日光下曝晒;不能脱水,应即采即播,沙床不宜太湿,以免影响发芽率;种子可用甲基托布津

或灭菌灵等进行杀菌处理,用条点播法播种,1个星期即发芽。在种子刚发芽的萌动期即移入营养袋,可提高移植成活率,减少管理工作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夏枯草

门:被子植物门纲:双子叶植物纲,

目:管状花目科:唇形科亚科:野芝麻亚科,

族:野芝麻族属:夏枯草属

标本详情:于贵州省赤水市采集标本,编号:2013010048;植物学名:Prunella vulgaris L采集人:赤水植物一组采集,采集时间:2015/04/019.

地点赤水市保护区(闷头溪)

植物生长境况描述描述:夏枯草生长环境较为潮湿,对土壤要求有限制,夏枯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。能耐寒,适应性强,但以阳光充足,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。也可在旱坡地、山脚、林边草地、路旁、田野种植,但低尘易涝地不宜栽培。

植物简介:夏枯草(学名:Prunella vulgaris L),别名:麦穗夏枯草、铁线夏枯草(云南丛书),麦夏枯、铁线夏枯(滇南本草),)等;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匍匐根茎,节上生须根。茎高达30厘米,基部多分枝,浅紫色。花萼钟形,花丝略扁平,花柱纤细,先端裂片钻形,外弯。花盘近平顶。小坚果黄褐色,花期4-6月,果期7-10月。

多年生草本;根茎匍匐,在节上生须根。茎高20-30厘米,上升,下部伏地,自基部多分枝,钝四棱形,其浅槽,紫红色,被稀疏的糙毛或近于无毛。

    茎叶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,大小不等,长1.5-6厘米,宽0.7-2.5厘米,先端钝,基部圆形、截形至宽楔形,下延至叶柄成狭翅,边缘具不明显的波状齿或几近全缘,草质,上面橄榄绿色,具短硬毛或几无毛,下面淡绿色,几无毛,侧脉3-4对,在下面略突出,叶柄长0.7-2.5厘米,自下部向上渐变短。

    花絮下方的一对苞叶似茎叶,近卵圆形,无柄或具不明显的短柄。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长2-4厘米的穗状花序,每一轮伞花序下承以苞片;苞片宽心形,通常长约7毫米,宽约11毫米,先端具长1-2毫米的骤尖头,脉纹放射状,外面在中部以下沿脉上疏生刚毛,内面无毛,边缘具睫毛,膜质,浅紫色。

    花萼钟形,连齿长约10毫米,筒长4毫米,倒圆锥形,外面疏生刚毛,二唇形,上唇扁平,宽大,近扁圆形,先端几截平,具3个不很明显的短齿,中齿宽大,齿尖均呈刺状微尖,下唇较狭,2深裂,裂片达唇片之半或以下,边缘具缘毛,先端渐尖,尖头微刺状。花冠紫、蓝紫或红紫色,长约13毫米,略超出于萼,冠筒长7毫米,基部宽约1.5毫米,其上向前方膨大,至喉部宽约4毫米,外面无毛,内面约近基部1/3处具鳞毛毛环,冠檐二唇形,上唇近圆形,径约5.5毫米,内凹,多少呈盔状,先端微缺,下唇约为上唇1/2, 3裂,中裂片较大,近倒心脏形,先端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,侧裂片长圆形,垂向下方,细小。雄蕊4,前对长很多,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,彼此分离,花丝略扁平,无毛,前对花丝先端2裂,1裂片能育具花药,另1裂片钻形,长过花药,稍弯曲或近于直立,后对花丝的不育裂片微呈瘤状突出,花药2室,室极叉开。花柱纤细,先端相等2裂,裂片钻形,外弯。花盘近平顶。子房无毛。

    小坚果黄褐色,长圆状卵珠形,长1.8毫米,宽约0.9毫米,微具沟纹。花期4-6月,果期7-10月。

植物药用价值:1.化学成分:本品含三萜皂苷、芸香苷、金丝桃苷等苷类物质及熊果酸、咖啡酸、游离齐敦果酸等有机酸;花穗中含飞燕草素、矢车菊素的花色苷、d-樟脑、d-小茴香酮等。
  2.药理作用:本品煎剂、水浸出液、乙醇-水浸出液及乙醇浸出液均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压,茎、叶、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,但穗的作用较明显;本品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,有明显的抗炎作用;本品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、伤寒杆菌、霍乱弧菌、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、葡萄球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
  3.临床研究:结合传统上用于治疗头痛、眩晕,药理研究有降血压作用,现代临床用以治疗高血压病,有助降压;取其散结消肿而常用治甲状腺肿大、淋巴结肿大、乳腺增生、高血压等属于肝热者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中华野独活

中华野独活:学名Miliusa sinensis)为番荔枝科野独活属的植物。别名:中华密榴木。花单生于叶腋内,直立或下弯,直径1-1.5厘米;花梗细长,长3.5-7.5厘米,近基部有2-4个被柔毛的小苞片。野独活属番荔枝科,约30种,分布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,我国有野独活M. chunii W. T. Wang. M. sinensisFinet et Gagnep. 3种,产西南部和南部。

 

中华野独活 - 植株形态

乔木,高达6米,胸径达26厘米;小枝、叶背、叶柄、苞片、花梗、花萼两面及花瓣两面均被黄色短柔毛或长柔毛,幼嫩部位被毛更密;枝条灰褐色,有不规则的纵条纹。

 

中华野独活 - 叶子形态

叶薄纸质或膜质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少数为长圆形,长5-12.5厘米,宽2-5厘米,顶端渐尖或急尖至钝,基部钝或圆形,稍偏斜,叶面除中脉外无毛,有小疣体凸起,叶背密被短柔毛或长柔毛;侧脉每边,9-11条,在叶面微凸起或扁平,在叶背凸起,弯拱上升,未达边缘网结。

中华野独活 - 花朵形态

花单生于叶腋内,直立或下弯,直径1-1.5厘米;花梗细长,长3.5-7.5厘米,近基部有2-4个被柔毛的小苞片;萼片披针形,长约3毫米,钝头,展开;外轮花瓣与萼片等大,内轮花瓣紫红色,初时花瓣边缘粘合,以后中部以上分离,顶端外反,呈钟状,花瓣片卵圆形,长1-1.5厘米,宽6-8毫米;药隔有小尖头;心皮卵圆形,被长柔毛,柱头近头状或卵圆状,顶端全缘,无毛,每心皮有胚珠2颗,侧膜胎座上着生。

 

中华野独活 - 果实形态

果圆球状或倒卵状,长7-10毫米,直径7-8毫米,中部稍缢缩,未成熟时顶端有尖头,成熟时紫黑色,无毛,内有种子1-2颗;种子椭圆状球形,种皮膜质,胚乳嚼烂状;果柄纤细,下弯,长13-21毫米,被微柔毛;总果柄长5-9.5厘米,下部细,向顶部变粗,被微柔毛。花期4-9月,果期7-12

 

 

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的侏罗纪公园、四洞沟、两岔河、天台山、五柱峰风景名胜区的中华野独活植物进行调查,可得到此种植物一般生长于海拔500-1 500米山地密林中或山谷灌木林中。

 

基本信息:

 

科中文名

番荔枝科

科拉丁名

Annonaceae

属中文名

野独活(密榴木)

属拉丁名

Miliusa

种中文名

中华野独活[1] 

种拉丁名

Miliusa sinensis Finet et Gagnep.

生境

生境: 山谷灌木林中, 山坡, 山坡密林中, 溪边灌丛中

海拔下限

500

海拔上限

5000

是否中国特有

是否引种栽培

非人工引种栽培

国外分布

越南

国内分布

海南省, 广东省, 广西自治区, 重庆市, 贵州省, 云南省

 

性状鉴别

 

形态特征:小枝无毛,灰褐色,有网状凹入的纵条纹。叶薄纸质,无毛,表面有皱褶,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基部圆形或稍钝,偏斜,顶端骤渐尖而钝头,干后上面暗蓝绿色,下面淡棕黄色;中脉上面近平,下面突起,侧脉13-15对,45-60度弯拱上升,在叶面稍突起,叶背明显突起,纤细;叶柄略显肿胀,上面有浅沟,下面无皱纹,干后黑色。花序有花2-6朵,生于落叶腋部,花序梗很短,长苞片宽卵形,;1-2枚,被灰黄色短柔毛;花梗纤细,向顶端渐粗,基部有小苞片1-2枚,中下部有小苞片1枚,宽卵形,果时宿存;除内轮花瓣外疏被灰黄色短柔毛;萼片3,离生,宽卵形,内面无毛;外轮花瓣3,离生,与萼片同形且等大,内轮花瓣3,淡紫红色,无毛,长圆形基部直立粘合,呈囊状,顶端分离外弯,圆钝;雄蕊14-16枚,2轮,药室椭圆形,紧靠,药隔超出药室,为一短尖头;心皮多数,疏被白色柔毛,子房椭球形,柱头圆柱形,心皮柄纤细,成熟心皮8-14,近球形,无毛,有一种子,干后黑色,具皱纹,果壁薄,与种皮粘合。花期4-12月,果期6月至翌年2月。QQ图片20150501212511.jpgQQ图片20150430084734.jpg

 

 

显微鉴别:(注:由于条件不允许因此不能进行显微观察)

 

 

分布情况:产赤水,关岭,兴仁,兴义,贞丰,罗甸,册亨,望谟;生于海拔500-1500米山地密林中或者山谷灌木中。

 

 

 

241f95cad1c8a7862fa2ac536609c93d71cf50e7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团扇蕨

拉丁名:Gonocormus minutus

科:膜蕨科

属:团扇蕨

特征:植株高达1.7cm。根状茎纤细,丝状,横走而交织,密生褐色扁平短毛。叶远生;柄长不及1cm,暗绿色;叶片团扇形,长宽常不及1cm,基部阔楔形至心形,边缘不规则地浅裂至深裂。叶膜质,半透明;叶脉多回叉状分枝。孢子囊群位于较短的裂片顶部,囊苞漏斗状,口部稍膨大而外卷,囊托丝状,上部略伸出。

海拔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生长环境:生于林下水湿的岩石上

采集地:赤水侏罗纪公园两叉河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尖齿耳蕨

拉丁名:(Polystichum acutidens

科:鳞毛蕨(Dryopteridaceae

属:耳蕨属

特征:植株高25-100cm。根状茎直立,高可达10cm,连同残存的叶柄基部直径可达3cm;顶端及叶柄基部密被棕色或深棕色、卵形或卵状披针形、长达8cm、宽达3cm、全缘的厚膜质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禾秆色,上面有沟槽,长5-40cm,基部直径1-2cm,向上疏被少数与基部相同的鳞片及较多渐缩小、披针形或长钻形、大多伏贴、边缘有疏长齿的棕色或深棕色膜质鳞片;叶片披针形,顶端渐尖,基部不缩狭或略缩狭,长18-65cm,宽2.5-12cm,一回羽状;羽片25-45对,无柄,互生或仅对生,平展,下部的间距较大,有时略斜向下,上部的接近,镰刀状披针形,长1-6cm,中部宽3-10cm,顶端渐尖,常有短芒刺,两侧显著不对称,基部上侧有三角形耳状凸起,其外侧平截或略向外凸起呈弧形,与叶轴平行,基部下侧狭楔形,通直或略向内弯,基部以上的两侧边缘有锯齿,齿端通常或多或少向内弯并有或长或短的芒刺;叶脉羽状,上面不明显,下面可见或明显,侧脉在中脉上侧的自下而上羽状、二叉状至单一,中脉下侧的单一或二叉状。叶纸质或薄纸质,干后绿色或灰绿色,上面色较深;叶轴禾秆色,上面有沟槽,下面疏被棕色或深棕色、披针形、线形或长钻形、边缘有疏齿、常伏贴的膜质小鳞片;羽片上面光滑,下面疏被浅棕色或棕色、狭披针形的细小鳞片及短节毛。孢子囊群较小,生于较短的小脉顶端,在羽片主脉两侧各有1行,中生或仅中生,通常主脉下侧的下部小脉不育;圆盾形的囊群盖小,深棕色,近全缘,早落。孢子赤道面观豆形,极面观长椭圆形,周壁具褶皱,常联结成网状。

海拔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生长环境:生于林下水湿的岩石上

采集地:赤水侏罗纪公园两叉河

 

 

苔藓

苔藓植物(Bryophyta),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,结构简单,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,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,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。属于最低等的高等植物。植物无花,无种子,以孢子繁殖。苔藓植物门包括苔纲(Hepaticae)、藓纲(Musci)和角苔纲(Anthocerotae)。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。

苔藓植物喜欢潮湿的环境,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,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。比较高级的种类,植物体已有假根和类似茎、叶的分化。植物体的内部构造简单,假根是由单细胞或由1列细胞所组成,无中柱,只在较高级的种类中,有类似输导组织的细胞群。苔藓植物体的形态、构造虽然如此简单,但由于苔藓植物具有似茎、叶分化,孢子散发在空中,对陆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。苔藓不适宜在阴暗处生长,它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线或半阴环境,最主要的是喜欢潮湿环境,特别不耐干旱及干燥。

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的侏罗纪公园、四洞沟、两岔河、天台山、五柱峰风景名胜区的苔藓植物进行调查,可得到侏罗纪公园、四洞沟、两岔河、五柱峰有白发藓科、从藓科、灰藓科、真藓科、角苔、地钱属、曲尾藓科、凤尾藓、孔雀藓科、油藓科、羽藓科、蛇苔科、带叶苔科、白发藓科、提灯藓科等。藓类植物在这些地区种类多且适应性更强。在赤水天台山上由于环境相对比较干燥,空气湿度不够,所以仅有长蒴藓、葫芦藓等少数几种。现对该地区的毛地钱为代表对该地区苔藓类植物做简单介绍:

毛地钱:毛地钱为地钱科植物毛地钱的叶状体,呈皱缩的片状或小团块。叶状体中部较厚,腹面色淡,具多数须状假根。叶状体先端背面有时可见圆盘状的雄托或圆盘状有长柄的雌托。质硬而脆。气微,味淡。别称毛地片。

基本信息:

中文学名

毛地钱

拉丁学名

Dumortiera hirsuta

地钱科

地钱属

分布区域

中国多省区

 

鉴别方法 :

性状鉴别:

叶状体呈皱缩的片状或小团块。湿润后展开呈扁平带状,多回二岐分叉,先端心性,长5~10cm,宽1~2cm,深绿色。叶状体中部较厚,腹面色淡,具多数须状假根。叶状体先端背面有时可见圆盘状的雄托或圆盘状有长柄的雌托。质硬而脆。气微,味淡。

显微鉴别

叶状体中部横切面上:上下表面均为一列切向延长的细胞,皮层细胞12~16层,排列紧密,无气室分化,具单细胞假根。孢子圆球形,黄褐色,疣较密。(注:由于条件不予许因此未能进行显微鉴定)

形态特征

叶状体呈扁平带状,多回二岐分叉深绿色或淡绿色,长5~15cm,阔1~2cm,边缘呈波状,且无色透明的齿。叶状体质地较柔软,无气孔及气室的变化。中肋居中,腹面呈黄绿色、暗橄榄绿色,具多数细长的假根。叶状体中部近肋处厚约12~16层细胞紧密排列。雌雄异株或同株。雌托圆盘状,托柄细长,赤褐色,长4~5cm;孢子黄褐色,具疣;雄托生于叶状体先端,圆盘状,中央内凹,托柄极短;雌雄托均密被毛绒。

生长环境:阴暗潮湿的环境,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,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。

http://dmt.zjlsedu.org/longrescz/200/080/030/030/020/Image846.gif有流水或潮湿的岩石表面。

分布情况 :

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
编辑人:余红双

关闭窗口